為愛前行

文/國際收養組社工 林家蓉

 轉眼間,來到福利會即將邁向第四年,我一直記得四年前準備到福利會工作時在廟宇求下的一支籤詩內容,至今仍時時提醒著我:「凡事由漸進步,不可欲速,不可欺心….亦宜為人設想,自然漸入佳境。」

雖然先前也曾接觸過收出養服務一段時間,但來到這裡我看見了對於個案處遇的「人味」,盡可能地站在個案的立場去提供服務,如同籤詩給我的提醒,在這裡,我就像重新認識了收出養服務一般,也讓我逐漸在每一次的服務中找尋這份工作的價值與意義在哪裡,以及如何在這份工作中,站在出養人、收養人及被收養人的位置著想,至今仍在摸索及學習著。

很慶幸剛到福利會時有機會先從出養人及未婚媽媽待產服務做起,以前從未有機會真正地與這些生母這麼靠近,我能陪著她們走過從懷孕、生產到坐月子,以及決定孩子出留養的歷程。我看見即使她們能做的有限,即使做決定再難,但總以她們的方式表達對孩子的關心與祝福。最終,有人選擇了留養,有人選擇了出養,截然不同的道路同樣需要面對許多辛苦的挑戰,我見證了她們的勇敢,也見證了母親偉大的愛。

除此之外,在出養人的服務中也讓我慢慢看見出養決定所帶來的多方失落,不論是生母,生父或其他家庭成員都同樣面臨著,我也在這過程中,時時警惕著自己不要只看見其中一方的需要,雖然不容易做到盡善盡美,但也要在當下盡力。或許每個經驗不見得都能順利,或許在過程中也曾懷疑過自己究竟有什麼資格能和他們談這麼重要的事情,但其中仍有許多溫暖的回饋讓我能夠堅持下去。

 曾經有個孩子的外祖父告訴我,雖然他不是孩子的生母,雖然他和生母的關係衝突,但他依舊很感謝因為生母有機會認識我,能協助他們的孫子順利到新的收養家庭生活,也讓他們與生母的衝突、對於出養的愧疚有機會得到宣洩的出口,我想這對我來說,就是在這份工作中得到最美的價值。而這一切至今回想起來,都成為我很重要的養分,讓我的收出養生命能更加茁壯。

也因為先做了出養人的服務,讓我在轉任國際收養組社工時,期許自己看見眼前的服務對象(被收養人、收養人)之外,也不要忘記曾經服務出養人的溫度,與家服組社工一起看見出養人的需要,以及照顧到孩子們的寄養家庭、照顧者的心情。

在國際收養組的服務中,與被收養人(孩子)的接觸佔了很大部分,如何在生硬的收養行政流程中,找尋個案服務的柔軟與細緻對我來說是不容易的,每個孩子都有其獨特性,加上年紀、背景、身心發展狀況的不同,如何協助其身世告知、如何向其解釋出養原因、如何協助收養準備、如何處理孩子的失落、如何協助孩子與養父母互動,以及如何讓養父母清楚且理解孩子的狀態、如何成為養父母在台灣與孩子建立關係初期的支持等,這些雖然都有基本的處理方式,但卻都沒有標準的答案,唯有透過每次的經驗累積與反思,與同事們的分享討論過程中,找到讓自己的服務更細緻的做法。

 收養服務工作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我想是大孩子的收養服務吧!即使這些孩子已經出國生活,但仍經常想起當時在台灣與他們在一起的經過,依舊很掛心他們適應得如何,與養父母的關係建立如何。大孩子的出養格外不容易,孩子要面對的挑戰也相較小小孩來的多,在台灣期間,社工關注著大孩子的心理狀態,對於收養的接受度及預備,以及與原生家庭、重要照顧者的分離過程是否順利,孩子的心情起伏,也同時牽動著身旁所有大人的心,擔心著孩子不想出國了該怎麼辦。

我一直很記得有位老師告訴我,「大孩子對於收養的態度搖擺本來就很正常,請我們試想,如果是我們自己,一個人即將到陌生的國家與新的環境生活,我們難道不會害怕嗎?只要養父母真的能設身處地站在孩子的立場去想,就能看見孩子的反應是很正常的,也因為理解孩子,所以更能給予孩子多一點時間」,是啊,理解或許是我們服務的起點,因為理解了,才能提供適切的服務。

也有一個孩子在出國前告訴我她不想出國,她想到自己從小到大像顆皮球被踢來踢去,好不容易適應了現在的生活,她想維持現狀,雖然她也知道現在住的家只是暫時的安置處所,但仍對於即將發生的所有改變感到害怕。我和她一起談著她的擔心,聽著她分享她的故事,她堅強地不敢掉下一滴眼淚,卻只是輕輕地告訴我希望我不要抱她,因為,當我抱她時…她會想哭,最後我還是給了她我最大的擁抱,因為我想讓她知道,雖然我無法替她分擔這份傷心,但她的傷心我知道。而我也鼓勵著她、陪著她一起向養父母表達她的擔心及對於未來出國生活的疑問,養父母對於孩子的擔心及疑問給予回應,更承諾將擔起父母的責任,全心照顧、陪伴著孩子一起面對所有的事情。

最後,這個孩子勇敢地帶著來自台灣的家人、照顧者和社工們的祝福,準備飛向另一個國度與養父母展開新的生活,孩子在出國前一天要我為她注射最後一次的勇氣針(這是平常在她很需要勇氣時我們玩的遊戲),並且寫了一張紙條給我,告訴我「家蓉阿姨,請不要擔心我,我會過得很好…」。我明白這個孩子即使至今到了國外生活,仍有一段好辛苦的歷程要走,因為對她來說,要去相信自己是值得被愛的這件事何其困難,我也知道養父母要花上許多時間、付出及耐心等待,才能向孩子證明且讓孩子相信他們是愛著她的,這條路並不容易,但我相信這個孩子會帶給自己的勇敢,帶領自己長出屬於自己的力量。

另一個令人感動的服務片段就是每次收養家庭與原生家庭的會面過程。還記得有次原生家庭與收養家庭的會面過程中,原生家庭向養父母深深地一鞠躬,以表達他們對於養父母願意照顧其孩子的感謝,當下所有人都沉默片刻,一切無法用言語表達,那深深的鞠躬代表了一切,原生家庭「為了愛而出養」,但也因為這份愛受盡折騰,帶著祝福、不捨、卻又感到愧疚。最後,養父母輕聲地告訴原生家庭,「孩子不會因為離開台灣就離開了你們,你們永遠是孩子的家人,而從今後我們就是一家人」。這一份不會被忘記的愛,即使有太多的無奈、愧疚、喜悅、難過摻雜其中,但這所有的一切都化作給予彼此的祝福。

我越來越發現,這份服務中需要被照顧的人好多,從出養人、收養人、被收養人(孩子)到孩子安置期間的照顧者,甚至是陪著孩子一路走來的網絡社工們以及我自己,這是一件好不容易的事,這個歷程對於每一方我想都有其失落。在之前的收出養在職訓練中,講師曾談到「收出養包含許多失落,如果否認失落就等於否認過程中的真實面貌,這個失落可能是一輩子的」,除此之外,老師也提到社工如何經驗自己的失落與悲傷是很重要的,這也可能影響到自己如何去處理及看待個案的失落議題。

我回顧了這一年來所面對的每一場分離經驗都令人印象深刻,而這些經驗究竟帶給自己什麼樣的意義?變得更懂得珍惜?更懂得愛?還是不願再付出?更害怕受傷害?還是讓人更加孤獨呢?或許我還沒找到答案,但肯定的是,學習正視自己的感受好像非常重要,有時候,自己覺得服務結束了就結束了,但其實它仍在心中發酵著,以為被遺忘的過去,其實從來沒有離開過,有一天它還是會用另外一種方式去提醒你它曾經存在,而或許我們都不如想像中的勇敢,但也或許我們都比想像中堅強,如果能好好面對自己的感受,才有力量向前走,這對我來說並不容易,也還在努力中。

其實在面對這些分離的同時,也經歷了許多重逢,今年我有機會到荷蘭參與收養家庭的聚會活動,以及拜訪幾個收養家庭,我見證了與我一起去的同事和多年前她照顧的孩子重聚時刻的感動,同事與養父母一起回顧著當時孩子還在約納家園被照顧的情景,轉眼間孩子現在已在荷蘭就讀小學,時光飛逝,我們與孩子之間即使有著語言的隔閡,即使許久未見,但從我們相遇的那一刻起,就有一股神奇的力量好自然地將我們拉得好近、好近。

而我自己也遇到了曾經服務過的孩子與養父母們,當下雖然有種不可思議的感覺,但也讓自己的收出養服務變得更加真實,看見孩子們出養後所擁有的愛與照顧,自己親眼見證他們的生活與成長,也親眼見證我們與孩子們曾經的短暫連結都是有意義的,有些孩子年紀雖然還小,但是他們都還記得,對於許多孩子來說,「台灣」對他們來說,永遠都是最特別的存在。

如今,我很感謝自己仍在收出養的道路中繼續前進,因為知道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學習的地方,所以也看見自己的著急。「看到自己總是匆忙過著生活,匆忙想著結果,匆忙盼著一切都要在掌握之中。但最後發現,匆忙的結果是當頭棒喝的痛,很努力向前衝,卻忘記看見自己之外,還要看見別人。所以,必須學習等待,學習緩慢向前走。」這是我想給自己的提醒,希望能放慢腳步,多點耐心,才能在這份工作中慢慢耕耘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為了這當中所感受到滿滿的愛繼續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