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遇見過去

親生母親的生命之旅

文/收出養服務中心主任 楊淑宜

    「我是誰?」、「我從哪裡來?」,對身世的好奇是每個人都會歷經的探索過程,然對於被收養的孩子而言,卻往往需要經歷更多資料收集、探索與整合的過程。於是,「尋親重聚」便成為被出養孩子完成自我認同的重要路徑,也因此越來越多早年出養至國外的孩子返回台灣,找尋給予他們生命的親生父母、取得更完整的家庭背景資訊,以完成身分認同的任務。有鑑於此,福利會除了一直以來提供的個別重聚服務外,也自民國九十五年開始,每年在暑假期間舉辦被出養子女的「尋根之旅」活動,主動邀請十八歲以上的被出養人返回台灣參與活動,過程中也因著被出養人的尋親需求,安排「親子重聚」。

       不論是實務經驗或是相關研究都指出,許多被出養人第一個想要找的人是母親,然而多數親生母親需要面對未婚生育與出養的雙重負面標籤,而讓她們的聲音與權益往往被限縮在最小的範圍內,成為無聲的一群。她們的生命故事與世界值得讓更多人理解與認識,而我何其有幸陪伴她們、見證她們的愛與勇敢,因為對每個經歷尋親重聚的母親來說,多年後面對子女重聚的請求,面對一個在法律關係上已失去,血緣上卻緊密相連的子女,如同打開小叮噹的時光機,走進時光隧道,重新回到當年懷孕、生產以及出養決定的片刻與場景,因重聚而帶倒重播,也重新連結她們生命的過去與現在,她們的故事儼然是一部又一部的人生序曲。

首部曲:在錯的時間遇到不對的人

        一段情感關係的開始與生命的起源往往來自於「愛」,許多出養母親也都曾夢想擁有一段穩定的情感關係,進而攜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並與男方共同撫育子女。然而許多的親生母親因為在錯誤的時間,一段不穩定的情感、一個消失的男主角、一場無法舉行的婚禮,而只能獨自面對後續一連串艱難的生育與子女照顧安排的抉擇。

第二部曲:只能說「再見」

        中國傳統家庭形式乃以組成婚姻為前提,沒有婚姻形式的生育並非傳統社會所預期的方式,因此「未婚生育」被貼上問題與道德瑕疵的標籤,而家長也需面對管教不周的苛責,因此家屬未能提供支持外,也加劇未婚懷孕母親的壓力,而身旁的重要他人甚至是機構政策或是專業人員的意見與態度,也常左右她們的思考與決定,社會汙名與壓力成為出養子女的重要因素。此外,在缺乏家人或社會支持下,經濟與照顧往往困難兼顧,對親生母親來說,儘管萬般捨不得,終究無法對抗現實負擔以及周遭的家庭、社會標籤總和下來的巨大壓力,因此出養往往是不得已的選擇,生命誕生伴隨的不是麻油香與眾人祝福,而是不得不與剛見面的子女說「再見」。

第三部曲:不能說的秘密

        親生母親要面對社會對未負起照顧子女責任以及未婚生育的雙重污名,因此心痛送走子女後,為了去除、掩飾所背負的負面標籤、出養的傷痛與愧疚,她們改名字、搬家、刻意遺忘、不接觸,加以切割、否認、隱藏這段生命經歷,讓子女的出生與出養成為不能說出口的秘密,保守秘密成為她們的人生課題,儘管可透過機構瞭解子女的消息,但仍有不少母親選擇不主動與機構聯繫,像是一段消失的時光,也看似不曾存在的子女。然而她們忽略這個秘密與傷痛其實可能從來沒有真正消失過,甚至對後來的情感關係、生育決定、婚姻生活或家屬關係等產生影響。

人生中的插曲:再遇見過去

        隨著孩子的成長,因應自我認同需求,尋找給予自己心跳的她們,親子重聚如同人生中不可預期的插曲,無法預期是否會發生也不知道何時會發生。而對親生母親而言,面對多年未見子女的重聚請求,像是打開塵封已久的密秘之盒,儘管需經歷各種內在的翻騰與考量,但最終因為「對子女外在長相的好奇」、「想知道孩子過得好不好」、「想知道孩子是否埋怨」、「解釋出養原因」及「考量子女的需求與期待」等原因接受重聚的請求。

現場直播:重聚畫面

        面對機構工作人員的尋找、即將到來的再相見,就像朝平靜的湖水丟進一個石頭般,引起層層漣漪。重新打開塵封已久的過去,傷口隱隱作痛,也須面對秘密可能曝光與因重聚引發的壓力。【重聚前】親生母親內在經歷複雜,既驚又喜、既苦又甜的複雜情緒之外,更面對無法照顧子女的愧疚、秘密要不要向他人揭露的掙扎、被孩子埋怨及孩子過得不好的擔心,這對她們來說,要踏入會面的現場,其實是舉步維艱的。好不容易進入【第一次重聚】的現場,即使好久不見,親生母親與孩子外表的相似性見證了彼此親情關係的存在,血濃於水,一切盡在不言中,斷裂的關係在此重新連結,然母親在當下最關切的就是「孩子過得好嗎?」,隨著雙方互動以及各種訊息的交換過程,存在於母親內在的愧疚、擔心不被孩子諒解的心情,逐漸被子女回應的內容及互動當下所感受到的一切,瓦解並獲得釋懷。而一旦再連結上的關係,不會再輕易斷裂,因此可能會有【再重聚】經驗,除了因接觸機會增加、語言障礙減少讓關係更靠近外,也得以有機會與收養父母會面,親眼見證養父母與子女間的互動,更增加對子女被照顧情況的「放心」、對當年出養決定的「安心」以及對養父母教養能力的「信心」,親生母親的心靈也因此被滋養,而面對養父母尊重與給予空間是她們表達感謝的方式。

未完待續

        對親生母親來說,被出養的子女永遠在心裡佔了一個重要的位置,與子女分離、缺乏子女的消息,就像是遺落一塊重要的心靈拼圖。然而,與子女重聚雖然需要承接許多的情緒來襲,卻能有機會找回那塊遺失的拼圖,愧疚悲傷也有機會被理解與解放;同時,親眼見證孩子長大了,也有機會重新詮釋當年的出養決定,即便出養是一個無法彌補的遺憾,但看到孩子過得好,遺憾也能變成幸福的祝福。多數的被出養子女尋親並不是為了要回到原生家庭,而親生母親可能也有自己新的生活,再相遇的母親與子女終究要繼續各自尚未走完的人生道路,因此仍舊要說再見,只是這次的再見不再有那麼多的未知、愧疚與擔心,且拜資訊科技所賜,網路無國界讓地理與心理距離得以縮小。然而因為過去未能陪伴在彼此身邊的空白、重新再次連結的彼此,要保持何種的關係?要如何繼續聯繫?則考驗著彼此間的理解與期待,仍待時間去探索。

後記

        「收出養」的三方都會歷經「失落」與「悲傷」的議題,親生父母與被出養的子女需面對離開對方的失落,養父母則需面對無法生育的悲傷。而「尋親重聚」則是關於「愛」與「理解」的課題,收出養的三方都因著對彼此的愛,而願意去理解彼此,也涵容彼此的情緒與需求,重新產生連結,療癒過去的失落。身為陪伴的社工,除了陪同經歷這喜怒哀樂的過程,見證生命的脆弱與堅韌,也學習到更謙卑地尊重所有生命的存在,因為每一個「存在」都有其最珍貴與獨特的意義與價值,也因此,每個人的聲音都應該有機會被聽見與被理解,值得被更尊重的對待。

有話要說

        有親生母親問,與子女重聚真的好嗎?

        我們想說:我們理解失去一段情感關係,同時也必須與孩子分離的痛苦,因此好不容易結疤的傷口,要重新打開再去觸碰與談論有多麼不容易與害怕。然而,重聚也像是提供這個傷痛的一種治療與解藥,因為多數的孩子都沒有責備父母的意思,也無心打擾父母現在的生活,只想知道自己與原生家庭的連結在哪裡?想知道父母過得好嗎?也想讓父母知道他們的近況。因此透過與孩子的會面,有機會因為子女的諒解,減少內在的愧疚,也得以能戴上全新的眼鏡,重新回顧與評價過去的生命,以新的眼光去看待過去的不完美以及看見未來的希望,也接納自己,並包容、放下當時給自己傷痛的人。所以只要你願意,我們很樂意與你有更多的討論、陪伴並支持你。

        有養父母問,告訴子女身世、讓孩子尋親真的好嗎?

        我們想說:我們看見許多被出養子女與原生家庭分離,因為失根帶來被拋棄的創傷與自我認同的需要,而「尋親重聚」則是重新打開過去失落的傷口,透過與根的重新連結,子女得以重整破碎的心靈版圖,找到自己的定位與價值,將有助於繼續發展自己。我們知道你們很害怕子女受傷的心情與失去子女的擔心,但仍因著身為父母對子女的愛與理解,願意陪伴與支持他們經歷尋親重聚的一切,相信孩子都能感受,且大部分的孩子只是想要對自己的根源有更多的認識,你們也永遠會是子女最想停留的避風港。

        有被出養的小孩問,我的親生母親為什麼沒有答應要見我?

        我們想說:相信你的母親一定將你放在心裡的某個角落,但是因為與你分離的悲傷及無法親自撫育你的愧疚、社會對未婚生育及出養父母親的不友善,以及祕密可能揭露的焦慮,讓你的母親需要更多的勇氣與支持,所以相信她只是還沒有準備好該如何來面對你與自己,而需要更多的時間與被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