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 根

文 / 尋根專員 秦羽儀

上週,剛與一個兩歲的孩子告別,看著即將離開台灣的她,小小的身軀,圓碌碌的眼睛專注望著囑咐不完的我,千言萬語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她不要害怕,有養父母的守護,她會和收養家庭一起幸福,而我的心裡亦不時會想,20年或30年後,如果再見面,她會問我什麼呢?

最初,懵懵懂懂很高興可以從事助人工作,希望每個人都能過得好過得幸福,一轉眼,這份工作就進入第35年,近幾年我專責做尋根的服務。大部份的人,從小就知道自己的個性像誰,例如:我們家都擅長運動,我的眼睛像媽媽、鼻子像爸爸,我和媽媽一樣喜歡吃麵食……這些對於在原生家庭長大的孩子視為理所當然的認同,對被收養的孩子卻是千難萬難,在他們的成長過程經歷著不知道自己從何而來的痛苦,而這份失落經常促使他們踏上尋根之路 — 想探索自己的故事,認識自己的根或和自己的根有所連結,尋根的過程讓生父母必須再次回顧過去與面對現在,養父母也再次面對收養衝擊與擔心。

孩子想與生母會面,每每讓我深受感動,每段尋根過程都是獨一無二的生命故事。有的孩子見到生母的霎那間哭得有如嬰兒,感謝生母給他生命,理解當年生母的難,原諒生母的決定,訴說多年來的思念、痛苦或怨懟;有的孩子細心保存當年僅有的生母照片或隻字片語;有的孩子只能至生母墳前探望……

在過程中,生母放聲痛哭或壓抑哽咽,因愧疚羞愧而不敢直視孩子,過往來不及說的抱歉與再見,為了孩子鼓起勇氣,重新觸碰塵封的傷口與不堪,滿懷對收養家庭的無盡感謝。尋根過程中也有很多神奇的巧合,像是重逢見面時,生母與孩子穿著相同的鞋子,發現彼此都喜歡吃或不愛吃某種食物,也曾同時收到生母與孩子想要聯繫彼此的信,或連繫上生母時,生母提及前兩日有夢見孩子或才在思索孩子何時會來找我等等,這些巧合總讓我驚奇母子連心的力量。

尋根,是收養的一部分,這個過程一旦開始就無法停止,不只回不去從前,也會帶來新的衝擊。尋根過程中涉及到生母、被收養人、收養家庭,這三方各有各的需求與生命歷程,加上每個人的感受、認知、觀點和性格不同,所以即使同一個故事,各人解讀也不同,但都是真實的。尋根之前,我會先了解生母、被收養人、收養家庭三方的需求,評估他們的狀況並為他們做事前的準備。

尋根,對被收養人而言是找到生命中曾遺落的拼圖,有機會邁向自我整合的另一個開始;對原生家庭而言,當年的失落、悲傷、憤怒、自責重現,往往因為尋親重聚,有機會回頭再看當年的決定,因為孩子的來訪而有了不同的詮釋,從自我懲罰的桎梏中解脫;對收養父母而言,他們將再次確信扶養過程所累積的親子關係,並且繼續學習愛與放手的冒險旅程。尋根之後,有可能帶來再次失落與分離,因此,我也會再次評估與關切。

尋根是否一定美好?是否能撫平傷口、彌補缺憾?是否能找回失落的拼圖、各歸各位?縱使無法達成彼此的期待,故事中的每個人亦學習尊重、了解彼此的差異,願意等待並接受生命的限制,我仍然看到他們前進的人生及他們所散發出來的力量與美好。

收出養的工作是一輩子的牽掛,一輩子的祝福,一輩子的服務,我何其有幸,能有機會參與他們的生命,分享他們生命中悲歡離合的重要時刻與喜怒哀樂,感謝他們的信任,能與他們同哭、同笑、同喜,對此,我由衷的感恩。

第1頁  第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