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無國界:從翻譯看國際收出養

文 / 國際收養組英文專員 柯安琪

進入天主教福利會擔任國際收養組的英文專員已經六年。雖然早已不是職場新人,然而在社福工作領域卻仍是菜鳥,而我永遠記得第一次在這裡感受到的心理震撼。即便如此,天主教福利會給我的正能量遠比任何地方還要多—無限希望、無私的愛和一次又一次的感動。

國際收養組服務的對象都是未媒合到國內收養家庭的特殊需求兒童、大小孩,或具有特殊家族史的兒童。每一個尋求國際收養的孩子,都有一段坎坷的身世背景。猶記得第一次翻譯到一個受虐兒的報告時,心中震驚與憐惜的情緒久久無法平息。雖然兒童受虐的社會案件時有所聞,但新聞報導大多著重描述施暴者的行為與受虐兒童的遭遇。在翻譯孩子的報告過程中,我彷彿讀到了新聞沒有揭露的後續發展,也目睹了一個孩子正在承受腦傷帶來的種種後遺症—腦性麻痺、發展遲緩、聽力與視力受損,這個一歲多的孩子,病歷疊起來比一個健康成年人的還要厚,當時的我不禁疑惑:我們能成功幫她找到收養家庭嗎?

除了身心障礙的孩童,年齡越大的孩子越不容易找到收養家庭,等待的時間一天又一天過去,他們出養的機會就愈加渺茫。每次看到大小孩帶著期盼的眼神或聽到他們表達「希望被收養」、「希望有屬於自己的家跟父母」時,我的使命感就更強烈了。在優先翻譯新案的文件同時,只要收到等待收養孩童的最新資料,我都很想立刻完成翻譯,好及時呈現給潛在的養父母。至於已經媒合到家庭的孩子,養父母也很期待收到有關孩子近況地隻字片語。如果孩子有醫療需求,更需要早點完成相關翻譯,讓養父母能夠連結資源,做好準備。因此,對我來說,每一個孩子的文件都是急件,各有各的緊迫性。以往在翻譯資源有限的情況下,安排文件的優先翻譯順序常常令我左右為難,唯恐先翻譯A童的文件,被擱置已久的B童文件又要往後推遲,光是想到這一點就令我感到非常愧疚。幸好現在有了生力軍,待譯文件塞車的情形也大有改善。

在爆發Covid-19疫情之前,天主教福利會已經連續好幾年夏季都舉辦團體尋根活動。來自各國從台灣出養、年滿18歲的青年聚集在一起,準備展開兩個禮拜的活動時,那場面看起來跟一般青年夏令營沒什麼兩樣,不同的是,大多數成員會在這期間與他們的原生家庭團聚。這對被收養人、他們的養父母以及原生家庭而言都是一件大事。這段期間幫忙翻譯養父母給原生家庭或生母的信、生母給養父母或孩子的信,還有孩子給生母的信,是令人難忘的經驗。他們的生命在多年以前因收出養而曾經交會,如今又因尋根而再度連結,多少的思念、情感與關愛,都透過翻譯傳達給彼此。

在天主教福利會,每個社工都非常努力幫孩子找收養家庭,但有時候也只能等待,也因此,每當有潛在的收養人詢問某個等待中孩子的現況或者決定收養因身心障礙、先天性疾病而有醫療需求或年齡較大的孩子,總是令人感到振奮與感動。Covid-19疫情在全球蔓延,造成歐美多數國家封城,很多人的生活受到影響,我原本擔心這會影響潛在收養人的收養意願,不過,從我的翻譯工作看來,國外收養人的心意依舊堅定,沒有因為瘟疫而打消國際收養的念頭。為了防堵疫情而實施的邊境管制措施使得許多養父母無法如期來台灣接孩子,但看到養父母們在邊境管制有條件鬆綁後,無懼染疫風險踏上旅程,熬過14天檢疫加7天自主健康管理後,終於順利接回孩子,讓我不禁為孩子們感到高興,也被養父母的愛感動。

工作中常常看到社工們分享養父母寄來孩子們在國外的生活照。照片中孩子天真燦爛的笑容、活潑的模樣,常讓我驚嘆:「哇,真是判若兩人!」、「簡直是脫胎換骨!」看到這些孩子在養父母的愛與呵護下展開新的人生,我忍不住在心裡說:「總算不用再翻譯你的資料,真是太好了!祝你平安長大!」

第1頁  第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