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服務提供者觀點看收出養 

文╱執行長 丁雁琪

跨越世代、愛的接力

小方(化名)帶著太太和年幼的孩子返回福利會拜訪,他渴望再看看這個小時候曾經住過的地方,更期待能見到台灣媽媽、瞭解自己的生命故事。他希望自己的太太、孩子也能認識福利會-這個他生命中重要的地方。而在旁邊陪伴、頭髮花白的養父母早已熱淚。

目送小方一家人離開,我的思緒激動,想到要促成這樣神聖的相遇,背後需要多少人的努力與付出!而這不是短時間或單一機構就能促成,它是一個世代,甚至是跨世代的服務。

當一個孩子初離母胎就需要離開自己的原生家庭,或是小小年紀就要經歷不同照顧環境的顛沛,面對這樣的生命風暴所需要的不只是生活照顧、還有保存基本的安全感,有時這樣的脆弱生命還需要醫療照顧或早期療育的介入,更重要的是一個安穩的成長環境。

聯合國兒童權利公約(CRC)清楚明訂政府應盡最大努力,確保父母雙方對兒童的養育與發展負共同責任、並給予適當之協助;當父母無法善盡保護時,政府應確保該兒童獲得其他替代方式之照顧,包括安排寄養、收養或於必要時安置其於適當之照顧機構中,同時確保兒童之收養需由主管機關許可,並承認跨國境收養為照顧兒童的一個替代辦法。也就是說兒童的成長,政府應負完全的責任。

而台灣現行收出養服務責任過於集中在民間收出養媒合機構有其歷史脈絡。福利會於1971年成立未婚媽媽之家,開啟台灣收出養服務的濫觴。本會五十多年來協助了二千多個孩子找到收養家庭,一路走來,我們參與、也見證了台灣收出養服務的變革與進步,在陪伴被收養人與原生家庭重聚的服務過程中,我們更深深體會收出養服務影響兒童一生甚鉅。

台灣早年一直存在私下收養文化,當時收養失敗比例偏高、甚至發生了販嬰事件,後於當時兒童局及民間團體等各界努力下,在2011年完成兒少權修法,明訂所有非血緣收出養案件均需有專業收出養評估,正式開啟了台灣機構式收養制度。當時政府保護性服務量能有限,雖兒少權法第15條明訂收出養服務由財團法人或公私立兒童及少年安置、教養機構執行,多年來並無公立機構投入此服務,均由民間機構本於兒童福利使命而承接此志業。本會也於2014年依照兒童及少年收出養管理辦法由中央主管機關衛福部取得收出養服務許可,依法受主管機關監督,期與政府齊心協力為出養兒童堅守最後一道防線而努力。

亡羊補牢、莫全面推翻良善努力

2024年3月,媒體報導一名等待出養幼兒遭保姆虐待致死的不幸案件,引起社會大眾及政府部門對社會安全網及收出養服務的高度關注與檢討聲浪。在這場沒能接住孩子的風暴中,兒童福利聯盟及第一線社工面對排山倒海而來的責難、各級政府動員檢視流程哪裡出了問題、社會各界也提出對保母照顧系統與長期投入兒童保護的收出養服務機構的不信任與質疑。

事發當時,台灣精神醫學會呼籲社會大眾要冷靜,莫讓焦慮痛苦的情緒淹沒。我也認為此刻更重要的是我們從這個慘痛的教訓學到什麼,並且採取行動。

兒童保護工作者像是孩子生命風暴中的另一艘小船,也很像消防隊員接到火警通報,明知進去救火可能還是救不到,甚至會因裝備不足而殉職,仍然有許多打火弟兄願意堅守崗位。而政府應做的是致力於探究起火原因、找出制度性預防機制、給予願意投身救火的消防員更多支持與裝備,才能留住更多優秀的救難人員。

天下出版《一位外科醫師的修煉》這本書開宗明義寫到:「醫生不是全能的」。該書作者Arul Gawande (譯:葛文德)醫師特別提醒,將過失妖魔化、讓病人與醫生敵對,只會引起更多防衛。他將八年來外科住院醫生訓練中種種刻骨銘心的經驗寫下,他說:「我們希望醫學是井然有序的,期待這個學門和我們所做的種種醫療處置都是有條有理的。然而,醫學不是如此,醫學是個不完美的科學,是個瞬息萬變的知識體,我們得到的訊息不一定靠得住。」

沒能接住孩子,讓人痛苦,期許我們謙卑檢討,千萬不要模糊焦點與急救章,只有對症下藥,才能真正保護我們的孩子。如果說有出養需求的兒童正面對生命風暴中的驚淘駭浪,此刻,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及兒童收出養制度又處於什麼樣的轉捩點呢?本會長期陪伴非預期懷孕女性、提供收出養服務及兒童安置照顧,我們在此懇切提出幾點建議 :

個案隱私應被保護

檢警在此案的偵辦過程屢做出不良示範,包括將案家所有求助細節向媒體披露,違反了偵查不公開原則,也過度消費已逝兒童、嚴重破壞民眾對專業的信任。在此呼籲各單位仍應恪守我們對個案隱私的保護責任、節制自己的權力,共同維護社會安全網。

家庭支持輔導密度與時效均待加強

這些年,愈來愈多的被收養人像小方一樣回來尋親。本會曾經統計2006~2017年間共有243人申請尋親,平均每年22人;然而疫情後,光是2023年就有新申請尋親案件84人,幾乎成長了四倍。

當孩子長大回來,我們有機會親耳聽見被收養人的心聲,這個兒童權利公約一直在倡議的兒童表意權,經過時間的洗鍊、在足夠信任的陪伴下,有機會被說出來。其中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提問即是:「為什麼當初我會被出養、是誰做的決定、我有機會留在原生家庭長大嗎? 」

這個提問更深層的意涵與我們的家庭支持輔導資源是否到位有關,CRC及海牙公約明白揭示經濟困難不能成為兒童出養主要原因。而我們也深切瞭解與時間賽跑的重要性,畢竟一旦錯過兒童出養黃金期,所要面對的是兒童創傷依附及長期安置的風險與可能代價。為此,我們期待政府在強化社會安全網的計畫中,將擬定家庭支持服務資源布建方案的普及與落實視為迫切要務。

尤其,近年不少有出養必要性的兒童為第二代兒保案,或其家庭存在多重脆弱因子,此時除了資源到位,更面臨要執行上述家庭服務的關鍵人物需要有相當實務經驗的累積,當前社安網中的脆弱家庭社工可以說包山包海,需要面對不同屬性個案及脆弱家庭需要,實不利於專業養成及專精化服務模式的建立,這也是出養必要性回歸政府執行後的一大挑戰。

家外替代性照顧資源亟待補強

近年兒童等待出養時間拉長,相對也增加了兒童的安置時間。以本會跨國收養為例,過往完成媒合的跨國收養案件大約6~8個月後孩子即可能進入收養家庭,按2023年統計,媒合後的程序拉長到18~24個月,已是過往的三倍,對目前已捉襟見肘的安置量能不足問題帶來更大衝撃。

實務上,目前許多需要出養的寶寶,很可能在媽媽懷孕期間經歷了不穩定孕期,如吸毒、飲酒、作息極度不穩定、壓力過大等,而致寶寶出生後不易照顧;或寶寶本身有先天疾病(如發展遲緩、心臟病、唇顎裂、唐寶等);或後天照顧疏失或虐待造成腦傷、燙傷、骨折等醫療需求,所以要24小時照顧這群有出養需求的寶寶是非常不容易的事,要面對的不確定因素也很高,畢竟每個小孩先天氣質、個別需求跟問題都不一樣。因此,家外安置照顧者需要熟悉幼兒早療資源、醫療資源,並且帶孩子定時接受必要療育課程。

以本會約納家園為例,近年為落實勞基法夜間工時相關規定及回應特殊兒童需求,採高人力比照顧及結合多元專業資源照顧模式(如,到宅療育),平均每月投入兒童照顧所需經費(包括專業人力)為政府補助的三倍左右,這也凸顯家外安置需要投入的社會資源相當驚人。

而台灣寄養家庭量能不足及寄養父母年齡老化是存在已久的問題,為因應長期以來家外安置床位不足問題,近年有些地方政府開始運用社區保母作為安置資源,中央訂有「直轄市、縣(市)政府運用居家托育人員照顧家外安置兒童處理原則」。然而,家庭式的替代照顧模式除了強化照顧者篩選評估及監督機制,更重要的是給予系統式支持與輔導,例如增加保姆喘息服務的運用、落實在職進修等方式以降低系統封閉的風險,這都需要由主管機關責成專門單位負責,並非增加單一社工訪視頻率足以回應。

CRC二次國際審查會議提出,台灣兒童家外安置於機構的比例過高,在我們致力推動家庭式家外安置照顧的同時,更必須正視家外照顧模式所面臨的嚴峻挑戰。

正視收出養媒合機構長期承擔過多責任的困境
為避免不適當的家外安置,以維護兒少之權益,近年政府訂有「各直轄市、縣(市)政府受理兒童及少年委託安置作業流程」供第一線社工遵循,而該流程排除了因收出養媒合服務所安置的個案,此乃由於長久以來,台灣民間收養媒合服務機構從出養必要性評估、媒合家庭、暫時安置待出養童到收養後訪視工作均投入相當心力,一直是政府依賴的重要夥伴。

現行所有收出養機構均經主管機關核發許可,每三年更新一次,其間每年亦配合主管機關進行業務檢查。為落實CRC公約,維護兒童最佳利益,各收出養機構近年積極向衛福部反應上述實務觀察,建議地方政府有必要增加對出養必要性評估的投入、配置足夠的家庭維繫資源以落實留養優先、提供穩定與充足的家外安置服務以避免兒童頻繁轉換安置處所。可惜到今年三月之前,各地方政府尚未準備好承接出養必要性評估的工作、法制面亦未完成兒少權法的修法。

當前除了加速兒權法修法進度,更迫切需要的是中央、地方、及民間共同加快腳步朝向服務流程的完善,在多年努力的成果上精進服務模式,保存收出養服務的基本精神與價值。

聆聽被收養人的聲音 建構友善收養制度

一位出養到荷蘭28歲的Meike在福利會錄製的紀錄片《奇妙的因緣╱Blessed Ones》中分享道:「我想,身為被收養的孩子真的是很辛苦,但是也因為在荷蘭被收養,的確讓我獲得了更多機會、比留在台灣更多的機會,所以我還是很高興被收養。」收出養議題牽動許多人一輩子的生命,我們相信「家庭式照顧」是兒童最佳利益所在,我們樂見有更多資源投入對原生家庭照顧子女的支持,也願意持續為需要收養家庭的兒童而努力。

今年欣逢本會設立財團法人四十週年,許多好朋友、志工、收養家庭與從家園長大的孩子,從世界各地稍來祝福。但願未來我們有更多機會聆聽被收養人的聲音,以他們為老師,讓我們的服務做得更好。

最後謹以本會出版的《收出養-我們一起不會忘記》書上一段話獻給我們所有需要尋找新家庭的孩子〜

親愛的孩子,你是受祝福的。
雖然故事一開始有些曲折,但你不是一個人。
你帶給許多人喜悅與感動,
你讓我們體驗到生命的美好與成長的驚奇,
謝謝你來到我們的生命當中,豐富我們。
我們很以你為榮,也肯定自己所做過的行為與決定。
我們想要跟著你一起走,一起長大,
一起見證你的成長,不管用何種方式。
希望你能知道,有很多人,在很多地方,
用不同的方式,愛你。祝福你。